【中國禮品網訊】郵票作為郵資憑證,更多的是使用功能,但隨著通信技術的發(fā)達,人們使用電話、電子郵件、微信傳遞信息更加方便快捷,寫信貼郵票的人大為減少。據了解,現今郵票不僅是集郵愛好者的收藏品,更是成為了禮品市場的重要一員。
郵票分為普通郵票、紀念郵票、特種郵票、福利郵票等10余種。平時寫信用的屬于普通郵票,三國文化周期間發(fā)行的屬于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,而前段時間發(fā)行的《齊心協(xié)力抗震救災》郵票則屬于福利郵票,全部郵資收入將捐贈給地震災區(qū)。
據許昌市郵政局集郵公司經理宋新宇介紹:郵票的升值空間受其發(fā)行量、制作工藝等因素影響,像非典時期發(fā)行的郵票當時一套9元多錢,現在能賣近3000元。像1980年發(fā)行的金猴郵票,一套12張,當初一枚8分錢,如今一枚已經升值到1.3萬元,整套售價高達130萬元!
“你看,作為禮品的郵票更為精致。”宋新宇打開一套《曹魏故都》郵品,里面有一張是純金打造的《千里走單騎》,這套郵票售價1.3萬元。編者看到,這套郵品包裝精美,里面有對許昌經濟、文化和產業(yè)及各個階段發(fā)行的郵品的詳細介紹。
郵票作為“國家名片”,傳承著獨特的地域文化。從《孔融讓梨》郵票到《曹沖稱象》郵票,再到健身氣功《五禽戲》郵票,每一屆文化周開幕都與富含三國文化信息的特種郵票首發(fā)式相伴,實現了許昌的文化旅游與“國家名片”的“珠聯(lián)璧合”,體現著對城市歷史文化的挖掘、保護和弘揚。
世界各地的人們通過一方小小的郵票認識和了解一個城市,事實上,早在1988年,許昌市就發(fā)行了第一組郵票--《三國演義》。這組郵品當時就引起了集郵愛好者的熱捧,許昌三國文化借助“國家名片”聲名遠播。1999年,《中國陶瓷--鈞窯瓷器》郵票首發(fā)式在禹州鈞臺鈞窯遺址舉行,這套郵票成為鈞瓷走向世界的載體和見證者,也更加充分肯定了鈞窯瓷器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。隨后,鈞瓷作為國禮頻頻出現在博鰲亞洲論壇等重大國事活動中,出現在專家、學者和國內外收藏家的博物架上。此外,《中國古代書法--楷書》、《京劇凈角》、《八十七神仙卷》郵票首發(fā)式同樣在我市成功舉辦。
地方題材郵票的發(fā)行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一個地方的文化旅游產業(yè),同時一些具有特色地方文化元素的郵票作為禮品贈送,也很有意義,為一枚小小的郵票賦予了更多的內涵和發(fā)展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