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國禮品網訊】時下,迷戀當代陶瓷的“粉絲”隊伍在不斷壯大,聊起收藏之初,他們常會心照不宣地會心一笑,默契來自一份共同的經歷:初心在古瓷,遇挫之后,轉向當代陶瓷。當代陶瓷沒有在古瓷的奪目光芒中暗淡,卻反成了“碰壁”古瓷的藏家們的新選擇,原因何在?
首先,有些藏家在接觸古瓷之后,發(fā)現“侯門一入深似?!?,不僅古瓷的真假很難考證,連鑒定的專家隊伍也良莠不齊。資深的瓷器收藏家王清泉就走過這樣一段彎路。他感嘆現代的高仿品,不僅技術手段了得,而且對人的心理拿捏也相當精準?!斑B大小、重量都仿得跟故宮里的瓷器一模一樣,假乾隆朝的瓷器比真乾隆朝的還精美,真是神仙也難斷定。”
其次,如今的古瓷收藏拼的是經濟實力,讓許多鐘愛它的人因資金短缺而止步。而當代陶瓷的價格與古瓷相比,更容易為普通藏家接受,而且可以不斷誕生新“玩法”,讓收藏過程變得妙趣橫生。
經過一番審時度勢,早在2002年,王清泉就開始轉向當代陶瓷收藏了。王清泉跟別的藏家不太一樣,他親自到景德鎮(zhèn)的陶瓷大師家里買瓷器。精明的他很快注意到,這些大師很“壞”,常常雪藏自己的精品于“深閨”,而只在外面擺出一些相對“平凡”之作。這時的他斷不肯輕易出手,而是采用迂回戰(zhàn)術,勤跑景德鎮(zhèn),跟大師們交朋友,再慢慢熟稔每個人的創(chuàng)作風格。
景德鎮(zhèn)有專門做壺的小作坊,王清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,開始自己設計壺型,然后請大師在上面題款作畫。每位工藝師都按他的要求,畫上最有自己代表特色的圖案,這樣讓人一望便知是哪位大師的作品。王清泉共做了一二百把壺,花鳥、山水、人物等圖案絕不雷同,栩栩如生。他還在家中親自設計了專門陳列瓷壺的展架,朋友來了可以直接取出把玩。
王清泉的收藏“花樣”獨特,他自己引以為傲,故自號“壺王”。他將“壺小乾坤大,壺中天地寬”列為座右銘,因為他深知關于當代陶瓷收藏的天地還有很大的探尋空間,像這樣的“花樣”,將來會在不同的藏家手里層出不窮。
玩出“花樣”對于剛剛入門的當代陶瓷愛好者來說,段位略高,如何淘到好的瓷器才是當務之急,對此,“壺王”也自有絕招相授。
首先,不跟風,不貪名。大師之作也未必件件精品,畫不出神韻的復制之作比比皆是,追求精品質量的藏家未必青睞。
那么,聚焦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也不失明智。但新的問題出現了:景德鎮(zhèn)有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,每年會誕生幾十位,如何鑒別其藝術造詣之高下?
王清泉經過多年摸索,找到“穩(wěn)妥”的收藏規(guī)律:有傳承、有職稱而且年輕的藝術家的作品,最具潛力。道理何在?以景德鎮(zhèn)的高級工藝美術師王秋霞為例,她的父親是德藝雙馨的中國陶瓷美術大師王錫良先生,而父女倆又皆為赫赫有名的“珠山八友”的傳人。有了這樣的家承淵源,王秋霞的粉彩作品雅俗共賞,如同她的作品名字《桃花經雨香猶在》,耐人回味。類似王秋霞一樣的中青年藝術家不占少數,取舍全在個人的雅好。
除景德鎮(zhèn)的陶瓷藝術家之外,“學院派”這個創(chuàng)作群體也不容忽視。王清泉覺得,如今的“學院派”思想活躍,不拘泥于過去的傳統,有許多創(chuàng)新,比如對五彩瓷、粉彩等傳統瓷器的探索,可謂是精益求精,不斷生發(fā)。如今,大學教授兼大師的作品,十分受追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