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國紅”,一個讓陶瓷人終于圓了的夢。陶瓷上那片大紅曾是陶瓷史上千古難題。多少年來,人們夢想把這人間最美的色調搬上瓷面。在中國陶瓷藝術長河中,唐代發(fā)明了銅紅;后來,有了宋代的鈞紅瓷,明清時期的祭紅、郎紅、胭脂紅、豇豆紅、珊瑚紅等紅色釉瓷。盡管這些紅色釉瓷的色澤也并非真正的大紅,可就因為那一份“紅”,使得燒制工藝要求極高;因為那一份“紅”得來不易,這些陶瓷也就成為皇室內廷和歷代國內外收藏品家追求的珍品;因為那一份“紅”難成,陶瓷界常大訴“十窯九不成”、“千窯難得一品”的苦衷。民間至今還流傳著“陶女浴火煉紅瓷”的悲壯故事。
而對于“大紅”的追求,近現(xiàn)代西方各國也競相投入巨資,可研制工作至今沒有實質性的突破。因為釉下彩瓷器要求一定的白度、硬度和透明度,要在1300℃的高溫下才能燒成。而促成陶瓷上大紅色的釉料在溫度升至800℃這個臨界點時,“紅顏”完全褪盡。一片“中國紅”的醴陵紅瓷的問世,引起了“當驚世界殊”—陶瓷上從此有了大紅,而且是釉下彩大紅。
紅色象征著喜慶的顏色,不僅可以給生活帶來喜悅的氣氛,而且讓人變的更加激情,勇敢直前,永不后退。另外,紅瓷也在很多比賽中作為對勝利者的一種獎勵。比如金隅隊中最受歡迎的非“馬政委”莫屬。幾位軍官此次前來,特意為他準備了禮物——精美的盒子里裝了一個紅色的瓷瓶。一位大校通過客串翻譯的常林告訴馬布里,這是中國特有的紅瓷,是瓷器中的上品。看著上面的圖案,老馬連連感嘆:“太美了!”合影時,他還不忘把自己的手機遞給常林,請他記錄今天的經歷。
中國歷代的紅瓷,名目倒是不少,唐代有銅紅,明清有祭紅、珊瑚紅。可是和現(xiàn)在的標準紅一比,顏色不是濃了,就是淡了。原因出在哪兒呢?因為當時根本就沒有標準紅的顏料。直到1919年,有個德國人發(fā)明了一種名叫硫硒化鎘的顏料,這世界上才有了大紅色。近百年來,很多人都想用這種顏料燒出漂亮的大紅瓷,可一直沒能成功,因為大紅瓷需要1200度的高溫才能燒成,而硫硒化鉻顏料到了800度就分解褪色了,這個難題一直令陶瓷專家們束手無策。
在中國紅瓷是怎樣煉成的報道中說道:尹彥征原來是湖南省分析研究所的一名技術骨干,早在1996年,他就奉命率隊攻關,研制大紅瓷。他在實驗室里一泡就是11年,功夫不負有心人,這能耐1200多度高溫的大紅瓷,終于讓他給研制出來了。專家們把尹彥征設計的爐子仔細研究了一番,終于打消了疑慮。2002年,中國紅通過了專家的鑒定,成功地推向了市常2004年,尹彥征又把傳統(tǒng)的彩繪工藝用在產品上,使中國紅成為最受消費者青睞的陶瓷藝術品。尹彥征的公司,成為全世界唯一能生產高溫大紅瓷器的民營高科技股份制企業(yè),固定資產5500萬元,在全國開設了八個直營店,企業(yè)的發(fā)展,蒸蒸日上。
“千淘萬漉雖辛苦,吹盡黃沙始到金”,尹彥征歷盡挫折和辛苦,實現(xiàn)的是陶瓷業(yè)一個古老的夢想。尹彥征不僅實現(xiàn)了這個夢想,而且進行了創(chuàng)新,使中國紅,這個陶瓷業(yè)的驕子和傳統(tǒng)彩繪工藝相結合,賦予了中國紅瓷器極高的美學價值。正是這一點,使他的中國紅在琳瑯滿目的陶瓷藝術品市場獨樹一幟,獲得藝術成就和商業(yè)利益的雙豐收。